顧景舟獨創壺型鷓鴣提梁
2018年12月6日落幕的北京保利2018秋拍 ? 紫泥載道—紫砂壺專場,顧景舟先生的《鷓鴣提梁壺》以650萬元拍價落槌。
《鷓鴣提梁壺》是顧景舟大師為數不多的原創壺型之一,器型秀美端莊,扁圓筒形壺身,斜腹、矮圈足,三叉高提梁見棱見方,圓蓋與壺體緊密相合,上附環形空心蓋鈕。線面變化的壺流,畫龍點睛。整個壺線條洗練明確,渾然一體,透出與命運抗爭的勁氣。壺身銘文: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洲記,時年六十有九。
鷓鴣在歷代文人的筆下,總是凝結了人生的無奈與憂傷。顧老帶妻子在上海求醫期間,寄寓淮海中學,鷓鴣這江南的留鳥,其哀苦的叫聲“行不得也,哥哥!”時常從校園內外的林木中傳出。顧景舟愛妻罹患鼻咽癌,69歲的顧老已到暮年之秋,悲涼凄苦之情不言而喻。鷓鴣聲聲觸發了顧老內心的情愫,亦融進了他壺藝的創作之中。
他讓弟子周桂珍帶來泥料和工具,在上海十分簡陋的條件下,創作了六把壺,三把《小供春》,三把《鷓鴣提梁》,根據潘持平老師及顧老兒媳回憶,當時制作的三把《鷓鴣提梁》一把給了幫助聯系住宿和治病的周圣希,一把給了每天給妻子送菜的戴相明,一把交給了工廠作為自己的工作指標。
《鷓鴣提梁》壺是顧景舟夫婦二十年相互扶持、共同生活最直接的情感見證,也是他在創作生涯中難得的一件寄托自身人生際遇的作品。此作以鷓鴣鳥為形,提梁自下而上、合而為一,仿佛象征著二人情感和命運的相互融合。向來不善表達的顧老將自己最深切的關懷與希望寄托在這件作品之中,想必在設計制作之時,正是心中深藏的溫柔影響了他,方才使他將這份愛意融入到手中,幻化成這把意義非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