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中蘊詩無需刻,杭杰妙作《小玉宛》
紫砂壺創(chuàng)作需要靈感,靈感來自于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和感悟,它更像是一道光,不期而遇地照亮了心靈的一角,而后在藝人手中就變幻成了絕美的壺,甚至成了一段傳奇。
供春見樹之癭而作樹癭紫砂壺而被尊為紫砂鼻祖,其供春壺乃稀世之寶。陳曼生設(shè)計紫砂壺且將詞句詩文刻于壺上而開創(chuàng)文人壺先河。
在浩瀚的中華文化海洋中,詩詞與工藝美術(shù)總是相互輝映,共同演繹著千年流傳的韻味。唐有王維,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一把紫砂壺又能怎樣做到壺中有詩詩中有壺的呢?且看紫砂壺制作與陶刻雙棲藝人杭杰作品《小玉宛》如何演繹新的傳奇。
《小玉宛》,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對李白《客中作》一詩的體悟: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李白漫游東魯,旅居蘭陵。蘭陵的酒是用郁金(姜科姜黃屬植物,根塊用作藥物、浸酒等)泡過的,色金黃,芳香撲鼻。主人用玉碗盛敬,發(fā)出琥珀光,美上加美。李白斗酒詩百篇,有此好酒,也就毫無身在他鄉(xiāng)之感,只愿與主人一醉方休了。
宜興紅茶,泡出來橙紅明亮,亦色如琥珀。玉碗、美酒,好壺、好茶,何其相似也!
杭杰老師不僅是一位壺藝高手,更是一位深諳詩意的藝術(shù)家。他將自己對李白詩句的理解,融入到紫砂壺的設(shè)計中,使得這款壺不僅僅是一件實用的泡茶器具,更是一件可以讓人沉浸在詩意中的藝術(shù)品。
選用老紫泥,精心制作,器圓,色沉,充滿古雅氣息,仿若璞玉,只待茶人耐心用之,必化為紫玉金砂。當(dāng)茶湯在壺中搖曳,琥珀般的光澤在手中流轉(zhuǎn),何不似李白飲酒醉他鄉(xiāng)之愜意呢。
壺身篆刻“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刀法老練,如青銅器上的銘文,古韻赫然。雖是王維的詩句,卻讓人仿佛看到那個“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李白。那個時候他是思鄉(xiāng)的。而當(dāng)他在蘭陵時,已“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了。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往今來,月還是那月,可人間已滄海桑田。取清泉一瓢煮沸,泡香茗一壺潤心,任那明月照人寰。
香茶靜心,心靜茶香。
捧此一壺宛如玉,不是古人勝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