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派蔣超《漢瓦》
漢瓦是 “曼生十八式”之一,其古樸的風韻與浩廣的氣度,深受后人的喜愛與推崇,是眾多資深愛壺之茶友幾案桌臺上必不可少的品茗兼把玩、觀賞、收藏神器。以代表著中國古典建筑藝術輝煌成就典范的秦磚漢瓦為靈感,使得漢瓦壺周身洋溢著古樸與辯證的睿哲之美。
漢瓦壺整體簡潔明快,摒除了繁瑣陳舊的裝飾式樣。蔣超老師在傳統壺型的基礎上,經過實用改良,使其身型略矮,呈直筒形,給人以從容大度的君子儀表氣概。它仿佛帶著秦皇漢武時的雍容氣度,穿堂過殿,端坐于茶盤之中。
直流昂揚
流淌著千年的驕傲
耳把蜿蜒
訴不盡朝代的更迭
一彎橋鈕
似從飛檐斗拱而來
厚實古拙
氤氳著歲月變遷
“中淡閑潔,韻高致靜”,語出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意指中和恬靜而悠閑潔凈,韻味高雅使人寧靜。茶飲清新雅逸,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符合佛道儒“內省修行”的思想,也與漢瓦壺的氣質十分搭調。
刻繪的老者席地而坐,搖扇置于一旁;閉目攏手,安詳寧靜,頗有“中淡閑潔、韻高致靜”之感。作者用刀簡練利落,刻劃鮮明,寥寥幾筆將老者的胡須髯發、衣袂神情展現在方寸之地。
模仿、借鑒古代器物造型進行紫砂藝術造型創作也正是歷來匠工藝人常用的重要手法與傳統,漢瓦壺蘊含的大氣素樸以及大巧若拙的傳神壺韻,以及被賦予的“隨緣而放,心安是家”的悠悠禪意,使其注定成為可以流傳彌久且不為時遷的經典之作。
本山綠泥
蔣超老師使用純正本山綠泥來表現漢瓦壺的清雅婉約。本山綠泥是紫砂傳統泥料之一,特指出產于黃龍山、礦料開采出來呈現綠色的單一紫砂礦源。其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后現梨皮凍色(米黃)。古名“梨皮泥”,又被稱為黃龍山之“龍筋”,礦料僅數厘米厚,非常稀有而難采。
本山綠泥含石英偏多,吸附水份相對偏多,在揮發過程中造成坯體的收縮大,燒制中極容易開裂,故其不易制大件產品,僅有小件。業內有句話叫“不碰朱勿碰綠”,意指不會做朱泥壺的人別碰本山綠泥,可見其泥性難掌握,燒制成功率之低。
蔣超老師家藏的本山綠泥胎質細嫩,又經過了很長時間的陳腐,是以這款《漢瓦》雖是古意盎然,但以手觸之,卻宛若嬰兒肌膚般絲滑潤澤,仿佛從骨質里透出來,極適宜把玩。本山綠泥泡養所需日長,一旦養成其包漿,有一種特別潤糯的感覺,如玉脂般的滑亮,十分驚艷。
這款《漢瓦》思致淵雅、融古納新,既繼承傳統器型質樸大氣的前朝遺韻,又具備現代實用品茗良器的精工細作,使用起來順手方便;用料純正上乘,刻繪高雅富藝術性,絕對是案頭茶幾的上上之選。
蔣超
國家工藝美術員
青年陶藝家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從小耳濡目染紫砂壺藝,天賦悟性極高。2003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深造,受過學院派美術教育、藝術教育的專業學習,學歷背景豐富。他曾追隨多位紫砂工藝大師學藝,形成了個性鮮明的藝術特色,在藝術創作上追求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作品高雅大氣、注重內涵、清新脫俗,深受海內外壺友藏壺好評。
2006年創立爵藝軒紫砂工作室,致力于紫砂設計創作研究。他堅持全手工成型技法,在創作面貌上跳脫出傳統紫砂流派風格與師承特色,基于傳統又高于傳統。他為人低調、同斂,很少宣傳自己,只憑借著實力用作品說話。
部分榮譽
2006年 成立爵藝軒紫砂工作室;
2008年 應邀參加石家莊國際茶文化節,并現場手工制作紫砂壺表演;
2009年 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作品《牛蓋蓮子》榮獲金獎;
2009年 作品《橋韻》榮獲長沙茶博會銀獎;
2010年 作品《牛氣沖天》榮獲河北省中國紫砂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0年 作品《曼生井欄》榮獲宜興全手工制陶大賽三等獎;
2011年 作品《玉輪》《仿古》《秋水》等在中國人民日報刊登;
2011年 個人作品《六方宮燈》《六方雪華》刊登于《中國紫砂》,在各大書店銷售;
2012年 作品《連連高登》榮獲秦皇島中國宜興紫砂作品展金獎;
2012年 作品《美人肩》榮獲河南鄭州國際茶文化博覽會紫砂工藝展金獎;
2013年 作品《子冶石瓢》《笑櫻竹節》被安徽省銅陵市博物館永久性收藏;
2013年 作品《曼生井欄》榮獲大連第六屆茶博會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