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韋、杭杰實力聯袂《石瓢》
毛建韋
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毛建韋作品
省名人袁國強、高工袁小強之徒
首屆景舟杯制壺大賽金獎獲得者
原礦青段泥手制
溫儒典雅、端穩大方
1981年生于丁蜀鎮前墅村古龍窯邊,從小耳濡目染紫砂陶。師從表叔袁國強、袁小強學做紫砂壺,初始時因天性好動,根本無法安心端坐泥凳。師長將其送入部隊鍛煉,在嚴明軍紀的管束下,毛建韋性格日漸沉穩、成熟;重返泥臺后開始真切地愛上了紫砂藝術。
跟著袁國強、袁小強兄弟,毛建韋做過各種各樣類型的紫砂器,紫砂花瓶、香爐、花盆、碗都是全手工成型。在這樣的環境和嚴苛的訓練下,他的全手工制壺技藝鍛煉得爐火純青,成為一名真正的實力派制壺高手。
恩師曾告訴毛建韋,“必先有人格,方有壺格”。毛建韋一直把這句話當成座右銘,并把這思想融入到他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方式中去。可能也因如此,他的紫砂壺能化圓為方,方中寓圓,彰顯出一種大氣、豁達、灑脫和美的意境。
杭杰
上海文史研究館工美研究社研究員
宜興書畫院篆刻副院長
制壺師從“壺界四小龍”之江建翔
陶刻師從國大師毛國強、名家任松佩
制刻全能中青年實力陶藝家
杭杰最早師從任松佩研習陶刻,長年跟隨潛心學藝,頗得任老真傳;后被實力派大師、“壺界四小龍”之一的江建翔所賞識,納入門下學習制壺。在紫砂傳統制作技藝有所成的基礎上,杭杰又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毛國強為師深入研習陶刻,成為紫砂藝苑雙棲人才。
因其在紫砂制作、陶刻、傳承方面的杰出表現,2018年杭杰被上海文史研究館工美研究社特聘為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是僅次于中央文史研究館的全國第二大文史館,由毛澤東同志親自倡議設立,相當于古代的“翰林院”,是國家藝術界的最高殿堂。其館員均從社會各方面的國大師中挑選,選拔極其嚴格;一般文史館員均年齡均在60歲以上,杭杰以41歲的年齡被破格錄取,藝術造詣與修為可見一般。
杭杰愛好廣泛、藝術素養豐盈,作品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和強烈的感染力。他為人低調,受恩師教導“做壺先做人”,強調“知行合一”,十分看重品行修養。今年杭杰將在上海文史研究館總部舉辦個人紫砂作品展,前景無可限量。
由這樣兩位超級實力派老師聯袂合作的兩款《石瓢》,不僅體現出精湛的壺藝,更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文化氣韻。所謂“字依壺轉、壺隨字貴”,融紫砂制作、書畫、陶刻技藝于一體,堪稱“文人壺”的典范。
石瓢
原礦紫泥
320cc
挺拔凜然
透出石瓢的骨力
于抑揚頓挫中
演繹傳統經典
三角之形融及壺體
秉承古法比例
融古鑄今
幾何之美得以詮釋
線條行云流水
起承轉合
時張時弛
動靜中酣暢淋漓
銘文:看花臨水心無事
刻繪:繁花一枝
銘文取自唐劉禹錫《和裴相公傍水閑行》:
為愛逍遙第一篇,時時閑步賞風煙。
看花臨水心無事,功業成來二十年。
逍遙自在、氣定神閑之意撲面而來,令人心向往之。
銘文:弄石千般,有字可傳
刻繪:頑石一塊
銘文取自“拈花一問,無人會笑;弄石千般,有字可傳”的典故,佛法遠大,其中真意無可妄揣。然石之趣、字之真,格調高遠悠長。
陶刻書法遒勁有力,雙刀刻痕深入肌理,起承轉合干脆利落而不拖沓,流暢而貫通,與石瓢之“勁”相得益彰。刻繪石塊輪廓與樹枝皆采用開碑重筆,或削或切,間以頓刀斑斑,將石塊之嶙峋、樹干之蒼勁展露無遺;花葉則以淺細線輕描慢寫,輕刮葉底,盡顯婀娜姿態。
縱觀兩壺
恰如其分的簡潔
有橫琴待鶴的怡然自得
有倚杖看云的閑情逸致
文人卷氣
壺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