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qū)別本山綠泥和段泥
本山綠泥和段泥,雖然叫法不同,但做出來的壺往往顏色十分相似,都呈偏黃色。看到證書時,或者商家會告訴你,顏色差不多的壺,有的是本山綠泥做的,有的是段泥做的。那么究竟該如何區(qū)分這兩種泥料呢?
【本山綠泥原礦】 【段泥原礦】
本山綠泥,古稱“梨皮泥”,主要產于宜興丁蜀黃龍山。原礦呈淡綠色,燒成后或呈米黃色(溫度低),或呈棕黃色(溫度適宜),或呈青銅色(溫度偏高)。
【研高桑黎兵—《甜甜》】
綠泥礦為紫泥礦層中的夾脂,時斷時續(xù),時有時無,厚不過1米,薄僅10多厘米。只有在開采紫泥礦時才能間或附帶開采出綠泥礦,儲量不多。綠泥的礦物組成為水云母、高嶺石、石英、白云母、少量鐵氧化物及有機質。
【研高桑黎兵—《壺藤野趣》】
綠泥與紅泥、紫泥的最大區(qū)別,是礦料中鐵的含量很少,而且以鐵離子狀態(tài)存在,所以礦料呈綠色。綠泥的鈦含量較高,燒結后呈乳黃色,肌理豐富,色澤光潤透亮,青中略有黃色,顆粒清晰。
段泥,也叫團泥,一種本山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土,原礦目前非常稀貴。
【陳柳柳—《嫦娥奔月》】
燒后會呈青色、棕色、褐色、褐棕紅色。若紫泥成分偏多,未燒時顏色偏紅,燒成后則顏色偏青、偏灰;若綠泥成分偏多,未燒時顏色偏黃,燒成后則顏色偏灰白。
【朱萍萍—《玉潤》(江蘇省工藝美術師朱建偉刻繪)】
燒成后的壺表質感豐富,用后有滋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