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旦生《論述紫砂陶刻》
束旦生,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江蘇省陶瓷協會會員、中國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委員。
1944年生于江蘇省宜興蜀山紫砂陶藝世家(立新陶瓷廠),字石雪,碩陶齋主人。
1958年進宜興紫砂中學讀書學習,啟蒙老師潘春芳教授,轉入紫砂工藝廠后師從著名老藝人談堯坤、任淦庭學藝。后致力于紫砂造型設計與制作。從藝50多年來,創作的新品多次獲省、國家級工藝美術展評大獎。尤其擅長陶刻裝飾,對書法、繪畫、篆刻、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獨到研究。作品以優雅的傳統文化氣息形成文人派儒雅的個性藝術風格。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地區作紫砂文化學術交流,被譽為“極有藝術成就的陶藝家”。

紫砂工藝陶是一種綜合的工藝陶,它有千姿百態的造型,豐富多彩的泥色,除在造型上以線型為主體裝飾外,有色泥、彩繪、彩釉、塑囂上浮雕裝飾等裝飾處理手法,而陶刻是紫砂工藝裝飾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體部分。
陶刻蘊育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給我們展示了中華民族光輝璀璨的民族文化,無不為之高超絕世,為我們后代傳下許多寶貴的“書法”資料和“金石”資料,提供了不少優秀雕刻范本,領略了“晉唐風格”的源頭。
陶刻盛于清代,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嘉慶道先年間的名人陳鴻壽,號曼生,曾于1816年出任宜興縣令,與當時制壺藝人楊彭年、邵二泉共研陶藝,并設計十八款壺式(即后世所謂“曼生十八式”),由楊彭年制作,曼生題詩作款,雕刻者稱為“曼生壺”,掀起了文士與陶工的合作風氣,形成了陶刻裝飾的獨特藝術,為愛好陶藝者的收藏神品。
曼生之后,文人墨客與制壺藝人密切合作,使陶藝更添光彩,并逐步形成了專業的陶刻藝人隊伍,如盧蘭芳、陳少亭、企陶、邵云如等等書畫文人加入,其中一代雕刻著名藝人任淦庭為陶刻民間大師,他精通文學,擅長書畫,作品古雅大方,自成一家風范,尤其在雕刻人才的培養方面有很大貢獻,把陶藝從解放前的滅絕危機中拯救起來,由數人工藝發展成今日龐大陣容。當今突出工藝專業技藝高手多習藝其門下,為紫砂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藝術并具有相當的文學修養和書法繪畫水平,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它的技藝。
由于文人雅士云集在一起吟詩作對,賞目品菪,也開始產生壺上書畫題詩的雅興。著名畫家鄭板橋、吳昌項、任伯年等等,大家書畫銘刻的都有傳器,這樣紫砂雕刻裝飾逐步形成了。紫砂陶刻裝飾無論在題材選擇和表現技法上都比較廣乏,主要有正、草、隸、篆、魏、秦漢磚瓦,古今石索、鐘鼎銘文等,或花卉,山水、人物等國畫白描和大刀闊斧,頓挫舒展的現代書法和寫意畫,熔文學、書法、繪畫、篆刻諸藝術于一爐的“刀”的藝術。簡括談來,每刻一筆施以兩刀,把中間剩余的部分用刀口括平,使其凹面平光,這就是所謂“雙刀正刀法”,用刻刀法吸取古代石刻中“底”的處理可以表現各種不同書體(平底、圓底、升羅底、三角底、沙地底等)拾到好處表現出各種書體的韻味和風貌,用斜刀刻法,能刻出挺秀的效果,在陶坯上直接下刀,不先作畫,這就是所謂“單刀側刀法”,俗稱“生刀法”,以刀代筆,不加工著色的清刻要求用刀清脫,輕重頓挫有致,刀法掌握要得體。總的說來,陶刻是通過“力”來表現形象的,則應該充分發揮刀的作用,應該講究用刀的“書卷氣”和“金石味”。
近年來,書畫界和紫砂壺仍然有著不解之緣,在風格的追求上各具風采,或飄逸瀟麗或頓挫有致,書味濃郁,用刀的變亦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突出了個人風格,章法的布局上亦千變萬化,或通卷,或分主次面,或身通蓋,面貌各一,其著名書畫家有:唐云、啟功、陳大羽、程十發、陸儼少、馮其庸、韓美林諸大家,尤其是名書畫家范曾以古典題材、古典人物的線描裝飾,銀鉤鐵劃,又給紫砂陶刻裝飾增添了新的題材,新的藝術領域,真正達到“壺隨字貴,字隨壺傳”。
紫砂工藝,除“壺”以外,品種范圍很廣,有盆、瓶、鼎、日用紫砂器等,陶刻亦可在其他陳設品發揮它的特點,將會開辟紫砂陶刻的新頒地,為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補充藝術空間將套發揮它應有的藝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