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女陶手王月玲《四方德鐘》
德鐘壺為清嘉慶年間的制壺巨匠邵大享所創,其莊重簡潔、質樸典雅的大度氣息,甫一面世就廣受文人鐘愛,是傳統經典器型之一。壺身取自“盅”型,有清正直諫君子之風度。顧景舟先生在其編著的《宜興紫砂珍賞》中有記:
“德清儉素,儒雅中和胡付照與壺有緣之人,若有緣遇見此尊寶器,定能心生正氣,肅起恭敬之心。”
德鐘壺的清正之氣,雖圓潤而不言自散。實力派方器高手王月玲老師獨辟蹺徑,摶圓為方,氣勢更勝一籌。
壺身四方,卻不失德鐘壺本身的圓潤感。轉角極其柔韌,方與圓完美融合,既有方的剛正不阿,又有圓的寬容大度;若說德鐘壺是一位君子,那么《四方德鐘》讓君子的形象更全面、多飽滿。
壺頸、壓蓋、子母線皆與傳統德鐘壺無異,只是所有輪廓、線條均化圓為方,似將那一分剛勁一點一點揉進壺身,與原本的靈魂契合無間,恍若天成。
壺鈕、壺流、壺把亦采用“方”為基本型,在王月玲老師的妙手下“方”得平滑、圓融又有力。
化圓為方而要使之挺勻有力、渾厚端正,不是一般陶手皆可為的。這款《四方德鐘》以渾方角處理,采用鑲身筒技法作為粗坯,再將身筒逐一拍圓,成型難度非常高,對制壺老師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
這樣制作出來的《四方德鐘》,外層圓潤厚樸,內力粗獷飽滿;線條有勁力、角度有張力,銜接自然而富于變化,層次分明、立體空間感強,透露出穩重大氣而又溫潤內斂的氣息。
在泥料的選擇上王月玲老師采用家藏的青黃段泥來制作,較之普通段泥色澤略深,顆粒感明顯。未泡養之時,以手觸之金石質感強烈;泡養日久則溫潤古樸更甚,與《四方德鐘》沉穩莊厚的氣韻渾然一體,相諧相生。
《四方德鐘》方中寓圓、圓中見方,堪稱剛柔相濟之典范。作為沖茗利器,它的氣質卓然出眾,實用性強;作為典藏佳器,王月玲老師是81年的青年實力派陶手,師出名門、潛力無限。
能將兩種不同的器型在手中玩轉自如,王月玲老師深厚的制壺功力不言而喻。
她1981年出生于陶藝世家,兒時就迷上了紫砂造型。學校畢業后,先隨母親學習制壺技術,后拜師高工袁國強學藝,加之自己的興趣、志向、勤奮跟鉆研,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在學藝道路上,又時常受到袁國強恩師、研究員級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何道洪的藝術指導,技術不斷增進,作品常斬獲大獎。
王月玲
王月玲的恩師袁國強,作品以難度較高的全手工方器、菱花為主,工藝精湛。王月玲師承衣缽,專攻這些手工成型難的器型。在她看來,壺有形,它應得體大度,飄逸靈動;壺賦神,它以德載物,品行高尚;有神形兼具,方為藝術珍品。
她潛心學藝,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的知識,工作后在南京經貿學院藝術系、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函授學習深造,工藝和理論都在不斷提高。近幾年,受宜興陶協的委派,先后在廣州,杭州,上海,青島,等地作現場操作表演,多家媒體相繼報道,獲得好評。
王月玲的作品線條流暢、點線面挺闊,氣韻清靈,意向飄逸,造型純樸、古樸清秀,深得藏家好評,是中青年紫砂實力派中不可忽視的優秀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