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青降坡紫砂壺作品
作品以稀有青降坡(青降坡可試應不同的窯溫燒制,不同的溫度可顯現出不同的顏色,有紅、紫、青三種色澤)為料,這三件作品是在3號表窯溫1190度燒制的,整體色調清雅雋永,顆粒層次豐次、砂意濃烈,古樸溫潤,賞藏極佳。
眾所周知,一件優秀的紫砂作品,必定離不開純正的紫砂泥料,而這一批紫砂壺正是杭杰老師以稀有青降坡泥在1190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關于青降坡,杭杰老師曾說到:
青降坡也可以稱之為高溫降坡泥料,這個泥料是十分難得的,它的溫帶很寬,如果燒到2號表(溫度是1175度)的時候會呈現紅色,就是紅降坡。如果燒制到2號表(溫度是1182度)的時候會呈現豬肝色。如果燒制到3號表(溫度是1190度)的時候會呈現青色,就是青降坡,而只有特別好的黃龍山泥料才能燒到發青。
降坡泥,其實是20世紀90年代初,宜興政府為開通丁山至宜興的陶都路時偶然發現的。
陶都路必經黃龍山與青龍山吻接處山坡,為使公路降坡平坦,筑路工人開始挖坡,無意中挖掘到部分紫砂原礦,宜興當地人發音為“崗坡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降坡泥”。
該處泥料因為靠近青龍山(碳酸鈣礦巖),熔劑性原料比較豐富,礦料成品色澤比較滋潤。但因為熔劑性原料較高,制品相對較弱,脆性較高,因此對“降破泥”礦的選料要求比較高。
還有種說法是清水泥和本山綠泥的自然混合體。這個泥應該屬于紫泥系列,然后帶有很少量的朱泥性質,泥性比較暴,可能也是靠近青龍山的關系,用10倍以上的放大鏡看,顆粒還是比較漂亮的。
降坡泥的發現純屬偶然,而且存量特別稀少。它僅僅是降坡筑路偶然見得而已,僅此這塊小范圍存有少量礦源;再說現在黃龍山休閑廣場已經建好,柏油公路平坦通暢,降坡泥如今也因為這些工程的完工而絕跡了。因此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降坡泥和降坡泥壺都是原來制壺藝人于20世紀90年代初收藏在家的少量礦源制作完成的,絕對沒有大批量生產的,所以有著較高的收藏價值。
而杭杰老師的這部分降坡泥也是偶爾所得,十分地珍貴,以這樣的稀世好料制成的紫砂壺,無論是從壺友最關心的出水,還是透氣性來講,也都是經得起考驗的。
與此同時,關于紫砂壺的價值,我們常說“壺隨字貴,字依壺傳”,而紫砂壺自曼生倡導“文人壺”之后,器以載文、文以載道,在紫砂壺上銘刻書畫凸顯文人氣韻十分普遍。但是,紫砂壺刻了書畫就是文人壺了嗎?其實不然。文人壺的銘刻,需【切形】、【切茗】、【切情】,如果僅僅是為了刻字而刻,便如同標簽裝飾,毫無味道,不僅沒有一絲文人氣韻,反而落了俗套。
優秀的陶刻者,首先要懂壺,理解壺的創作意境,在壺面的構思刻劃布局上能精心考慮,使刻繪在壺面上錦上添花。器型和刻繪內容、刻繪形式需和諧統一、配合默契,使作品意境能表達準確、完美,富有生氣,這樣才能體現刻繪的藝術價值。
杭杰老師深諳此道,作為業內少有的制刻全能實力派,杭杰老師的陶刻技藝已臻藝境。他功底扎實,將刀法的深淺、徐疾、節奏把握在心中,將書法的虛實轉變、繪畫的濃淡變幻,一一呈現在紫砂壺上,內容協調、格調高雅,烘托出古樸、典雅、清逸的意蘊,也更體現出紫砂醇厚、樸素、雋永的意味。
在設計陶刻內容時,他更是非常注重刻繪、銘文與壺型、壺意、壺蘊的協調、搭配。他根據壺的創作意境,在壺面上構思刻劃,使其對紫砂壺的裝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刻繪與壺互相補充,相映生輝。
以這件明式小品為例,明式砂壺,多以平實質樸為特色,造型簡素氣韻空靈,型制小巧玲瓏,泥質顆粒豐富,古拙而渾厚,極得紫砂返璞歸真之天然意味。
作品名“明式小品”,帶有明顯的明代紫砂壺特征,造型簡潔,130毫升的容量可盈一握,小巧玲瓏。圓潤飽滿的壺身,線條流暢伏行,壓蓋、珠鈕、直流、耳把,皆式樣簡潔,壺身一面繪竹,一面銘“水波不興”四字,在看似無意為之的簡練和樸素中,也涵詠著靜逸與虛空,蘊藏曠達之氣。仿佛將我們帶到了蘇軾當年“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悠然境界,令人滿懷期待,心神向往。
初,不識青降坡,以為只是一種平凡普通的泥料,制成壺偶還會發現壺身有著不均勻的小顆粒,不太喜歡;后,深入了解,仔細揣摩后,發現,這種泥料真真是會讓人,看過之后,就再也忘不掉。它,就是有著這樣的魔力。
杭杰
上海文史館工美研究社特聘研究員,制壺師從江建翔,陶刻師從任松佩、毛國強,中青年實力派。
杭杰最早師從任松佩研習陶刻,長年跟隨潛心學藝,頗得任老真傳;后被實力派大師、“壺界四小龍”之一的江建翔所賞識,納入門下學習制壺。在紫砂傳統制作技藝有所成的基礎上,杭杰又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毛國強為師深入研習陶刻,成為紫砂藝苑雙棲人才。
因其在紫砂制作、陶刻、傳承方面的杰出表現,2018年杭杰被上海文史研究館工美研究社特聘為研究員。
上海文史研究館是僅次于中央文史研究館的全國第二大文史館,由毛澤東同志親自倡議設立,相當于古代的“翰林院”,是國家藝術界的最高殿堂。其館員均從社會各方面的國大師中挑選,選拔極其嚴格,都有著廣泛的社會聯系和較高的學識聲望,大多是新聞、出版、歷史、教育、翻譯、書畫、詩詞、藝術等方面的知名人士,如書畫家豐子愷、電影導演孫道臨、京昆表演藝術家尚長榮、作家余秋雨等。
一般文史館員均年齡均在60歲以上,杭杰以41歲的年齡被破格錄取,藝術造詣與修為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