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方器的正大氣象從何而來?
方器所具備的堂堂正正、泰然自若、威武不屈、剛健豪邁的形象和氣質,構成了方器的正大氣象,這種氣象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力量感、震懾感。方器不僅在于宜于沏茗、適于茶道的實用性,形色俱佳、娛目怡情的觀賞性,更在于作品本身具有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啟迪作用,其獨具的偉岸儀表,凝結的精深內涵,煥發的奇妙神韻,都給人以國學經典的啟發、感染,給人以積極向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勉勵、鼓舞。
那么方器的正大氣象從何而來呢?
一、立意與設計
立意新穎而深刻,設計精密而遒美,一旦制作成功,一把壺就是一個寓言,一幅畫,一首詩,一支歌。紫砂方器具有凝聚力量、凝聚智慧、凝聚品德、凝聚美好的特質,具備柔、剛、靜、方的深刻意蘊。
《易?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坤卦的性質極為柔順,但它運動時卻很剛健;坤卦的形態極為安靜,但它的品德卻很方正。紫砂方器的形態、神韻就具備這個特點。立意要具象、入境、守真,力求出奇、出新、出深,體現唯我、唯一、達到生動、高妙、雋永。
紫砂方器如同坤一樣,如同君子一樣,亦具有直方大的性質,亦具有內心依道、對外有方、胸懷廣大的三種品質。方器的美德,對內嚴謹,循規蹈矩;對外益茶怡人,大德好生。
設計方案,繪制圖紙,要完美體現立意,有時還要修改立意、完善立意。設計的過程是極其艱難、艱苦的。直接關乎立意的實施、創新的實現、作品的成就。設計必須特異、別致、大氣、稀有、彰顯創新力, 必須達到盡善盡美、止于至善的境界。
二、選材與技法
新穎是保證方器藝術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條件,可以更及時、更有力、更有效地增強方器的教化作用。
題材是體現方器正大氣象的有效載體,也是體現新穎的有效途徑,應物象形,應意選材,為新選材,形以達意,托物言志。越是有新意、有意義的物體,越能寄托寓意,越能表情言志。越是題材結構復雜,物體造型獨特的,入壺越難,但是越能引人注目,取得斐然效果。選材一定要有勇氣、大氣、豪氣。
技藝是造就方器正大氣象的可靠保障。塑造方器正大氣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塑造方器之精品、妙品、逸品、絕品,除立意先導外,技藝是決定因素,沒有髙超技藝不可為之。技藝方面,需要有敢于挑戰難度、挑戰自我、挑戰傳統、挑戰前人、引領未來、善于超越的膽量和勇氣,攀登髙、新、精、深、險、絕的技藝天梯,勇敢地演繹精彩,鍛造精湛,打造新潁,培育精品,助推方器高峰,引領方器潮流。其造型要新穎,更要以新穎方法來造型。
中國近代藝術大師齊白石曾說,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為欺世。把客觀事物微縮于方器之中,或者根據自己的想象塑造一種物象時,在似與不似中,更要營造其神態、突出其神韻,達到氣韻生動。結合方器特點,在塑造新穎造型和運用新穎方法時,既要穩重,又要靈動。要達到穩而不呆,就必須以動破靜,以動襯靜。還必須加線增面,以線活面,面上加面,以線破面,以孔破面,這樣就能夠豐富畫面,增設空間,加大內涵,充盈美感,擴大想象。畫面豐富了,留白多樣了,空間增多了,意境就會無限延長,遐想就會馳騁千里。
三、留白與陶刻
留白和陶刻都是體現方器正大氣象的精彩之處,可起到重要的素雅、空曠、寂靜、古樸或點綴、增色、升華等作用,雖為輔助手法,但須特別重視,不可忽視。陶刻可以畫龍點睛,增光生輝,錦上添花,豐盈意境。 陶刻要體現大道至簡,以少勝多,要恰到好處,切中要點,揭示題旨,詮釋寓意;切忌蒼白無力,粗枝大葉;切忌畫蛇添足,弄巧成拙,出力不討好。
一是該留白的壺面要堅決留白,不能隨意侵占。一把壺的內涵、意境完全洋溢在壺上,不言而喻。有時作者給壺恰如其分地起個名字,這就是標題,有了標題,其中真諦,可讀可思,了然于心,也就無需陶刻什么。佛教以悟空入道,道家謂虛靜之性為空,鄭玄曰:“道家養空, 虛若浮舟也。”如同書畫,計白當黑,保持其一方安靜,空白,素潔,使其無字勝有字,無聲勝有聲,給人留有想象空間。遐思過程,把畫面留給把玩者、品茗者,讓把玩者、品茗者在使用、觀賞之中加以想象,加以思考,讀壺悟道,達到感受正大、領悟正大,時習正大,享受快樂。
二是書法類題詞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雜,宜簡不宜繁,不宜占滿格、占滿面,臃腫紛繁,如同透不過氣來。亦忌雜亂無章,任意隨性,不加思索,草率下筆,毫無神韻,有損大雅。題詞要與紫玉清韻關聯,與茶事茶人關聯,與詠茶詠泉關聯,與茶藝茶道關聯,與方器意境關聯,不能亂摘亂引,無病呻吟,不倫不類,辭不達意,壺是言非,沖擊紫砂神韻,有損茶藝氣氛,有違茶道境界,破壞方器氣象。書法風格要以體現正人為主,氣韻與方器合拍。
三是國畫類陶刻,構圖要集中、精煉、簡約、明快、內斂、樸素、儒雅,以微縮景觀為宜,以寥寥幾筆為宜,截取景物代表性部分、體現特征部分、傳神部分,如梅蘭竹菊,可截取一枝一葉,一花一蕾,重在寫意,突出神采,切忌繁瑣、張揚、黑氣、俗氣。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讓人一看就知道體現的是什么景物,表達的是什么思想,共同構成的是什么意境。其所寄之情,所言之志,所寓之意,讓觀者、用者心領神會,心心相印,神與物游,心物相合,實現靈犀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