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純度的梨皮綠泥料已經是高不可攀了
古語有云:“上有天青下有梨皮。”對于熱衷于玩壺的人來說,如果你也對泥料的收藏感興趣,那么梨皮綠無疑是許多玩壺愛好者的終極目標。如果你是一個懂得欣賞泥料之美的收藏家,那你一定會對這種泥料趨之若鶩!
明朝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記載道:“天青泥產自蠡墅,其陶土因氧化鐵而變得呈現暗淡的肝色。另外,它還帶有一種夾支(脂)泥,呈現凍梨的顏色。”這是目前已知關于梨皮泥的最早記載。
李仲芳的《茗壺圖錄》中描述的“儒雅宗伯”采用了顏色純正的醇梨皮泥。許龍文的作品“傾心佳侶”、“藏六居士”、方山逸士”以及曼生的作品“臥龍先生”、瞿子冶的作品“臥輪禪師”都使用了紫梨皮泥。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最早稱為梨皮泥的礦料來源于天青泥中的夾層,經過燒制后呈現出深淺不一的黃色,類似于凍梨色或松花色,非常注重色澤。砂壺的顏色和質感也與梨皮相似,被稱為醇梨皮。
梨皮泥呈塊狀,質地松脆,不溶于水,產于礦層石英巖板的下部貼層。綠泥礦料呈致密塊狀,容易碎裂,但不溶于水,含有較少的礦物質。通常存在于礦層石英巖板(也稱為龍骨或黃石巖層)下部的貼層。還有一小部分是夾存在紫泥泥層中間或者紫泥與其他泥層之間的夾脂(也稱為綿頭),以泥中泥的形式出現,例如梨皮泥,它產于天青泥的貼層,產量更為稀少。
梨皮泥是以夾脂的形式出現的綠泥。礦料外觀均勻細膩,呈淡綠色的致密塊狀,相對較脆易碎。由于含鐵量較少且以鐵離子為主,經高溫燒制后,其顏色呈現為米黃色調,特別高溫下則呈現白色調。
梨皮泥的外觀質地通常較為純正均勻,含有少量白色云母碎片。在正常氣氛下進行燒制后,除了一小部分顆粒狀物質發生變化外,基本上呈現出氧化鐵晶體的純正黃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