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千年的絢爛:建盞的前世今生
提起建盞,我們得從宋徽宗說起。
千年前的宋朝,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宋徽宗,還親作《大觀茶論》,在宮廷里舉行大規模茶宴;當時許多文人也組織飲茶團體,著書描畫,茶藝結合;民間的點茶和斗茶之風興起,將茶藝推展到廣泛的社會層面。
而建盞的興盛,正是由民間的點茶、斗茶而來。
唐代飲茶方式主要以煮茶為主,到了宋代則開始流行點茶,茶湯是白色的。而黑色的茶盞最能顯示茶湯的顏色。而點完茶后品評賞玩的斗茶,對茶盞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盞的造型要有利于察看斗試的勝負;茶盞不易散熱;茶盞要能襯托出茶色的鮮白。
建盞的造型、胎質和釉色都符合這些要求,于是隨著斗茶的流行,建盞隨之風行,文人墨客也爭相購之并以此為榮。連愛飲茶的宋徽宗,都愛上了建盞。他在《大觀茶論》里寫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
宋 油滴天目茶盞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時光穿梭,到了現代,人們再也無需斗茶為樂;但建盞卻穿越千年,以其獨特的燒制工藝、神奇的泡飲功效、精美的藝術表現,成為現代茶人品茗、把玩、收藏的傳世佳品。
由于建盞含鐵量高,有一定磁性,能將水的微量礦物元素吸附,故其具有軟化水質、活水的功效,能提升茶水的口感。
用建盞喝茶,還可以長時間保溫蓄熱并提高茶湯的堿性,激發和提升茶的香氣,將品茗效果推至極致。
建盞的色彩斑斕瑰麗,燒制時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窯爐內花紋自然變化,非人力可為。其大美天成,精品更是萬里挑一。建盞主要有兔毫、油滴、曜變等品種。
兔
毫
黑釉表面分布著雨絲般條紋狀的析晶斑紋,類似兔毛。
油
滴
又名鷓鴣斑盞,產量稀少,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紋為斑點狀。它也像水面上飄浮的油珠,故被稱為油滴。
曜
變
非常難得,極為珍貴。主要特征是圓環狀的斑點周圍有一層干涉膜,在陽光照射下會呈現出藍、黃、紫等不同色彩,并隨觀賞角度而變。
建盞和紫砂一樣,也要“養”。建盞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在盞的表面會生成“彩虹”,是玩盞的最大樂趣。要養出一個出彩精美的建盞,需要養得其法,需要好茶、耐心和時間。一旦出彩,真是一種無比的歡喜。
建盞的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使用價值,以其“金石味、書卷氣、民俗情”而在諸多質地的品茗杯中獨領風騷,長盛不衰。
根據自己對不同盞的形態、做工及體現出的儀式品味之喜愛欣賞來收藏建盞,既是一種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珍愛,也算一種投資。隨著時間的稚移,很多藏品的價值不斷上漲,為盞友獲得實在的物質享受和經濟效益。
入窯一致,出窯千變。建盞是咱們漢族傳統名瓷,建盞燒制技藝也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千年前的那份絢爛奪目重現天日,堅守、傳承是我們難以推卻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