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紋壺美在何處?
筋紋器是紫砂壺中的重要壺型。數百年來,對它的追求和推崇,引起藝人和壺友間的共鳴。在砂壺歷史中一開始就以它那不同凡響的表現形式,成為明代砂藝的時尚,獨立于紫砂藝海之中。俯視筋紋器,呈對稱、均勻等放射的花型;縱觀立面,筋紋線有壁立千仞的整齊,有似行云流水的飄動,有似花枝搖曳的自然。
【史愛民—《英雄》,民國綠泥,430cc】
筋紋器經典之作有明代董翰的《菱花式》,清代陳鳴遠的《南瓜壺》,楊鳳年的《風卷葵》,黃玉鱗的《魚化龍》,近代王寅春的《半菊壺》、《圓條壺》,等等。代代相傳,新品迭出。
筋紋器有節有序,線型流暢而有緩有急,品之得以難以言傳的享受。
【韓惠琴—《龍鳴》,原礦底槽青,360cc】
材質美
筋紋器形態多姿優雅,講求淳樸逸秀的風格。精雅之壺須精細之泥。紅泥圓條比紫泥圓條優勝一籌,墨綠風卷葵成色清純細膩,易體現造壺風格。壺之總體,配置最美泥色,方現五彩斑斕之光澤。但是考慮制作與燒成,應注意泥料顆粒度,稍加適量的砂土,亦可形成胎質獨特的肌理效果,達到妙不可言的藝術境界。
【陳柳柳—《筋紋壺》,原礦朱泥,350cc】
工藝美
筋紋器,由泥片鑲接、壓筋紋、依據樣板校準、拼接而成。這是獨特的成型手法,使作者藝術才華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使壺藝個性鮮明。工巧是制作筋紋器之前提。有“良工雖巧,要先器具修而制度精”之名言。制成各種工具,如壓筋紋的線梗、理筋紋的內外鳑鲏刀、清線的明針,等等。工藝制作切忌馬虎,定須精到,方可出精品。紫砂制作工具,包含諸多的審美理念,是技與藝相結合的產物。
【王芳—《菊蕾》,原礦紅泥,240cc】
線型美
筋紋器的線型大致分:以壺鈕至底腳的直線型、以菱花形式變化的對稱型、以圓心均等回旋分割變化旋轉型三大類。
直線型宜由小漸大,節奏鮮明,它棱線雖多,但無瑣碎之感,集秀麗、華美、大方于一體。如:菊瓣、圓條等。
對稱型,以對稱凹凸變化,收放動靜,襯托主體,形成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宜采取外大中間小的對比手法,集清麗、秀美、華貴于一體。如:荷花、菱花等。
旋轉式,在平面上分成若干等分,以中軸線為基準,構成旋轉的弧形曲線,以同一方向的變化,方可產生動感,并在某一面上裝飾浮雕,是紫砂藝術獨特的創造,宜簡宜少,使浮雕的花飾恰如其分,花而不俗,集俏麗、新奇雅逸于一體。如:魚化龍、風卷葵等。

功能美
筋紋器以多種變化的幾何曲線,構成方、圓、三角、梯形、均等的幾何形態,設計上要求線條寬容得體,線面轉折明確,體態形象生動,流暢自然,委婉曲折,方可體現神韻。角線凹凸清晰相稱,銳鈍之間產生光影效果,使得實體與空間相互補充。千變萬化的造型中,仍能保持紫砂壺藝的基本要求,視覺上平衡和功能上的“穩定”。線型分割精確無誤,口、蓋、唇與之壺體相協調,且須壺間口蓋配合,準縫而嚴密,又能任意轉換。壺內之筋紋亦須筋紋清晰,一絲不茍。要達到如此簡練且又完美的壺體設計,包含著高深嚴密的比例美學及精湛的制壺技法,才能創造出藝術與實物相結合的完美作品。
【徐偉強—《合菱》,原礦底槽青,6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