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常聽說“禪茶一味”?
飲茶之風,最早始于僧家。據《廬山志》記載,早在晉代,廬山上的“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曾以自種之茶招待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唐代許多名茶出于寺院,如普陀山寺僧人便廣值茶樹,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傳承不斷。
【邵亞芬-《大蘊方井》】
唐代寺院經濟很發達,有土地,有佃戶,寺院又多在深山云霧之間,正是宜于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飲茶愛好,一院之中百千僧眾,都想飲茶,香客施主來臨,也想喝杯好茶解除一路勞苦。所以寺院植茶是僧人堅持“農禪并重”的重要內容。
【蔣建軍-《佛蓮》】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陸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傳說陸羽是個棄嬰,被路過的智積禪師抱回寺中收養。后來,陸羽與僧人皎然結為忘年交。皎然雖削發為僧,但愛作詩好飲茶,號稱“詩僧”,又是一個“茶僧”,他把“靜心”、“自悟”的禪宗主旨,貫徹到中國茶藝中。陸羽的人生經歷,使其在著作《茶經》時,很自然地將佛學的思想融入進去。
【范澤鋒-《如意吉祥》(著名禪畫大師月照上人刻繪)】
趙州和尚有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趙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從諗(公元778-897),因常住趙州(今屬河北省趙縣)觀音院(今柏林寺),又稱“趙州古佛”,由于其傳揚佛教不遺余力,時謂“趙州門風”。他于禪學于茶學都有很高的造詣,《廣群芳譜·茶譜》引《指月錄》文曰:“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僧曰:‘新近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后院主問曰:‘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范春娣-《鑲金佛手蓮花》】
所謂“茶禪一味”就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相近。禪宗主張“自心是佛”,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勸人心胸豁達些。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于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是一致的。
【邵順生-容方】
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回日本的是日本遣唐僧最澄。他于公元805年將茶種帶回日本,種于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國禪宗茶理帶到日本的僧人,是宋代從中國學成歸去的榮西禪師(公元1141-1215年)。榮西的茶學著作《吃茶養生記》,從養生的角度傳授了我國宋代制茶方法及泡茶技術。從此“禪茶一味”成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
人生就是一場修煉。幸福、快樂時是修煉,痛苦、悲傷時更是修煉。何不暫時放下,“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