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紫砂壺的原因之喜愛傳統文化
紫砂壺是一種集多方面優點于一身的產物,它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在收藏和裝飾方面也有著一定的特色,而我喜歡紫砂壺的原因是因為我喜歡中國傳統文化。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的茶文化,紫砂文化,戲曲文化都是我們中國的一大特色,而紫砂和茶正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唐代“茶仙”盧寺云:“天子須賞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因此,在宜興很早就出現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飲茶的紫砂壺。明人周高起的《陽羨茗壺錄》一書中記載,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藝人龔春的出現,把中國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陳鴻壽加入紫砂壺設計制作過程,使集書法、繪畫、工藝為一體的紫砂壺剛問世,就贏得社會肯定,稱贊“曼生壺”是中國紫砂壺制作歷史中的又一個里程碑。此后,許多書畫家參與紫砂壺的繪畫和書法,諸如海上畫派盟主任伯年和吳昌碩,為熱戀紫砂壺,曾幾乎荒廢本業。這一習俗至今沿襲。
紫砂壺所蘊含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功能也是獨一無二的。紫砂壺造型形式豐富多變,或精美細巧,耐人尋味,或奔放大度,令人心曠神怡,加之鐫刻于壺體表面寓意深遠的題詩賦畫,更增添了濃郁的書卷氣,而紫砂壺的審美特征是文化因素。
紫砂制作中的藝術化變革,不但擴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內涵,而且豐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間。中國茶文化本身追求樸拙高尚的人生態度,但唐宋時期繁瑣的茶飲禮儀形式擠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態,喝茶是在“行禮”,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風行,打掉了繁復的茶飲程式,一壺在手自泡自飲,文人在簡單而樸實的品飲中,可以盡心發揮思想,體驗紫砂自然的生命氣息帶給人的溫和、敦厚、靜穆、端莊、平淡、閑雅的精神韻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當今傳統文化的逐漸沒落也成為了社會的一種現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共最為寶貴的財富,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珍惜,將紫砂與傳統共同更好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