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壺老師們的工匠精神——擇一事終一生
何為工匠精神?我覺得以“擇一事,終一生”六字來形容最合適不過。而就在前幾日于同一天相繼去世的袁隆平先生和吳孟超同志無疑是將工匠精神做到了最完美的詮釋。
他們一個是只想讓千萬老百姓吃得飽飯,日日奔走于田間地頭……
一個是從第一次拿起手術刀到今天,已有70多年,平均一年200臺的手術,16000萬名病人,無數的家庭因他展開了笑顏……
他們的離去,被眾人稱作“雙星隕落,山河同悲”,他們的真正的做到了“擇一事,終一生”。
而在紫砂界制壺老師們的工匠精神也將“擇一事,終一生”六字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一坐就是一整天是對很多紫砂藝人來說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竹編壺的制作更是對紫砂藝人要求很高。要做到“竹絲”紋理清晰,形狀伸展自如;“竹絲”間的穿插、間隔一致且恰當,疏密有致,淋漓盡致地體現出竹編的特點,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制作過程中,制作者必須全神貫注,在身心極佳的狀態下施為,一毫米都不能松懈;否則稍有閃失,“竹絲”錯斷,就會前功盡棄,因為如果補泥重新雕刻,處理不當會留下痕跡,非一般陶手可以駕馭,只有一氣呵成,才會宛若天成,也才能在這砂絲竹韻中,展現出別樣的美感。
這一工藝堪比勞力士,對制作者的技巧、經驗甚至心態都有很高的要求,也正是這樣的高要求,這些開在紫砂上的藝術之花,要一月甚至數月方可得一把。
為了竹編紫砂他幾乎傾盡半生,將自己熱愛的事情做到極致,這份匠心精神既是一門手藝,一種品質,也是一份專注,一份嚴謹,更是一種態度。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這樣的匠心精神深深地影響著無數人。
陸松云的每一把竹編壺,都是以西施、潘壺、石瓢等紫砂傳統光器為基礎的。先手工潛心打造紫砂壺的身形,再用雕刻刀慢慢展現竹絲紋路。在精心雕飾的壺表下面,是傳統器型行云流水的線條,難掩的氣質,無言的韻味。如果沒有優秀的制壺功底,再好的竹編技藝也無法使紫砂壺有神韻,有靈性。
縱使竹編雕刻技藝嫻熟,陸松云也始終堅持全手工制壺的傳統。他從不肯懈怠自己的每一次創作,哪怕已然得心應手。每一把壺的成型,都要在紙上反復設計圖樣,初稿、二稿、三稿……每一個作品都毫不松懈,每把壺都要精心設計創作,圖稿累積了厚厚幾大本。
有人可能會說,每日重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會覺得無聊嗎?但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就是如此嗎?“擇一事,終一生”,將喜歡的事情做到了極致,看著自己喜歡的作品又受到了大家的喜愛,似乎便有了不斷重復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