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目數
紫砂目數:紫砂礦料開采后,經風化、除雜質、粉碎,使用篩過濾后泥料的粗細,稱為目數。此過程亦叫過目。目數也有歷史,宋朝中期26目-35目;清朝早期35目;清朝中期為55目-60目;(由于1957前一直采用手工練制法,故目數較低,紫砂的通透性能更好,顆粒更粗,質感更強,這也是辨別老壺的標準之一)1958年開始出現機械過目,目數穩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的有雷蒙粉碎機,以風力控制目數,機器粉碎的目數可高達140目-180目。如今制作的紫砂壺,采用不同的泥料練制方法,基本目數控制在60目左右,以60目為基準,相對目數越大泥料越細膩,反之則越粗。

所謂目數,是指物料的粒度或粗細度,一般定義是指在1英寸*1英寸的面積內有多少個網孔數,即篩網的網孔數,物料能通過該網孔即定義為多少目數:如200目,就是該物料能通過1英寸*1英寸內有200個網孔的篩網。以此類推,目數越大,說明物料粒度越細,目數越小,說明物料粒度越大。
篩孔尺寸與標準目數對應:
篩孔尺寸:4.75mm 標準目數: 4目
篩孔尺寸:4.00mm 標準目數: 5目
篩孔尺寸:3.35mm 標準目數: 6目
篩孔尺寸:2.80mm 標準目數: 7目
篩孔尺寸:2.36mm 標準目數: 8目
篩孔尺寸:2.00mm 標準目數:10目
篩孔尺寸:1.70mm 標準目數:12目
篩孔尺寸:1.40mm 標準目數:14目
篩孔尺寸:1.18mm 標準目數:16目
篩孔尺寸:1.00mm 標準目數:18目
篩孔尺寸:0.850mm標準目數:20目
篩孔尺寸:0.710mm標準目數:25目
篩孔尺寸:0.600mm標準目數:30目
篩孔尺寸:0.500mm標準目數:35目
篩孔尺寸:0.425mm標準目數:40目
篩孔尺寸:0.355mm標準目數:45目
篩孔尺寸:0.300mm標準目數:50目
篩孔尺寸:0.250mm標準目數:60目
篩孔尺寸:0.212mm標準目數:70目
篩孔尺寸:0.180mm標準目數:80目
篩孔尺寸:0.150mm標準目數:100目
篩孔尺寸:0.125mm標準目數:120目
篩孔尺寸:0.106mm標準目數:140目
篩孔尺寸:0.090mm標準目數:170目
篩孔尺寸:0.0750mm標準目數:200目
篩孔尺寸:0.0630mm標準目數:230目
篩孔尺寸:0.0530mm標準目數:270目
篩孔尺寸:0.0450mm標準目數:325目
1英寸=25.42mm 。
25.42mm面積內篩孔(單孔)尺寸4.00mm,通過篩孔的砂粒標準目數就是5目。
目數跟篩號是一個東西,兩個原理一樣,但一個是英制,一個是公制。破碎過篩,在紫砂工藝的變革中,也是起著關重要的作用!顆粒的甄別,通過肉眼是可以正常區分的,紫砂的目數自起源至如今,大致基本鎖定在:20----120目的范圍,過粗過細具會對紫砂的工藝步驟,造成影響。粗顆粒與細顆粒的接觸表面積相比,越粗接觸面積越小,相反則越大,尤其是在燒成中的顯示出的反應差別也是非常大的!
紫砂調砂顆粒常規在30~70目之間,大于或小于該值,都很難做。不知這句話是否準確?
一般擴定的紫砂泥料目數,都會在20-80目乃至100目之間,如果再高的目數不僅僅是對成型問題,對燒成也會有影響!
砂壺的胎質具體地說就是泥料。不同時期的泥料有著不同的泥質,而不同的泥質呈色肌理都是不盡相同的。歷史上砂料顆粒目數呈現出由粗到細的演變,明代時期紫砂壺使用的泥料內含顆粒狀粗砂,給人的感覺是粗糙的,這是當時的煉泥陶洗技術相對落后的原因。據有關資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數為25-30目,而清中期為55-60目,到了近現代為100-120目(目數是泥料的精煉程度)。目數越低,顆粒越粗,孔隙度也越大,用手指彈擊聲音沙啞、發悶。灌漿所需紫砂顆粒至少要在200目左右,則使紫砂壺失去了應有的透氣性,灌漿壺用的泥料目數細,無顆粒成分,還摻有較多的玻璃水。關于紫砂目數,同種泥料,目數大點好還是小點好,要看藏者想要什么樣發色的材質了,紫砂還可目數調砂是為了顯出泥料不同發色的層次感,如果要同樣顏色也要層次感,可以把泥料打片燒低溫,然后粉碎成不同目數的顆粒,調配進生泥里面打片再做壺。另外調砂做骨的也很多,就如水泥和鋼筋之間的關系一樣。
基本目數控制在60目左右,以60目為基準篩孔尺寸:0.250mm標準目數:60目,既泥料細膩又可有砂質感,泡養包漿光澤度也好,泥料目數55~60目,細膩而有質感,包漿泡茶易上手,因紫砂泥料的特異性質,成器后其內部往往成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燒成器后吸水率約百分之3~百分之5左右,其燒成后所含的石英、云母、赤鐵礦,雙重氣孔等物相結晶相多而玻相少,使得紫砂器有極佳的抗震性,透氣性和較高的機械強度,經得起驟冷驟熱,不掛釉而表面光潔似玉,具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實用性能優異,泡茶決不發生化學反應而只發生相宜的物理反應(如蘊茶香)?,F代機器制泥的約0.15mm約100~120目數的練泥工藝實非紫砂工藝之福,而從實用角度來看成器后的紫砂器如氣孔率和吸水率過低如吸水率低于百分之1,則應該呈現的紫砂特性如蘊茶香等就不能充分發揮(當然非茶用除外)。紫砂泥料的目數的大小直接影響成器后的氣孔率和吸水率,紫砂泥團粒的尺寸過大則燒制時型變率高成器率低,紫砂泥團粒的尺寸過小則可塑型低甚至生胚難以制作。
如果聲音沉悶沙啞,則說是透氣性過大,火候偏嫩,也不是好壺;
如果聲音中正平和,脆也不揚,回旋不斷,那這個火候到位,透氣性正好適中,可以判斷是一把火候很好的壺。
這是簡單的識別方法,如果從燒壺的溫度,配料的比例等等來說的話,那就相當復雜了。一般了解這些就已足夠。
手工煉制是古法的煉泥方式,以前是用礦料加清水手工粉碎磨制,而現在的煉泥方式是用真空機粉碎,大大提高了煉泥的效率. 用手工熟泥制壺,因紫砂壺胎體泥團粗細懸殊,壺燒成時體積收縮不均,壺表面會有粗顆粒突出,若梨皮狀,滋潤光澤,壺內壁有空隙,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用機制泥料制壺,有些肌理效果不易做成,如“梨皮肌理效果”,吸水率由通常的3%-5%下降到1%左右,直接影響到紫砂壺的實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