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個人款,打品牌款的盞是不是品質不如個人款的盞?
有些建盞沒打個人款,而是打的品牌款。這樣的盞在品質上會不會和打個人款的盞有什么區別?其實并沒有。
幾位老師傅十幾年前燒盞,屬于開荒階段,不會考慮那么多,沒有成熟的市場,基本是自己貼錢在做研究。少量放在上海北京的專柜賣給外國人。那時候除了他們也沒其他人會燒,基本都沒有打底款的意識。現在情況是不一樣了,多數師傅都會打底款。這也是市場更成熟的表現。老師傅的早期無款盞,釉色一般現在也找不到,屬于壓箱底的作品,數量少,價格不低,不會廣泛流通。如果不放心的話可以直接找賣家跟師傅要證明。
斗笠 高邵雄
不僅如此,由于對于自己作品的尊重和憐惜,許多師傅也沒有選擇落款,說到這里,相信很多朋友不理解了,其實原因也簡單,這跟建盞的流通性和制作成本都是有關系的,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響下,甚至會出現多窯零精品的情況,不論是落有品牌標識的瑕疵品流通于市面,還是微瑕疵的心血之作被親手摧毀,都是我們不愿看見,工藝師所不忍為之的,有的老師索性通通不落款識,畢竟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有落款的作品只有在師傅的眼中屬于精品才有可能流入市場,由于建盞精品的成品率也非常低,同一窯燒制的精品寥寥可數,而這一窯精品要同樣承擔其他瑕疵品的價值,價格自然也是相對較高的,另外很多師傅在建盞界當中有一定的名氣,品牌的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
雖然建盞是這兩年才格外火起來的,總給人一種建盞是一個新興的東西,但事實建盞卻也是有著極深歷史的。從品牌價值傳播以及版權保護的層面上看,落底款是更有利個人作品的傳播,更是能夠為品牌帶來影響。
漢風八韻 范澤鋒
在當今出土的古建盞文物上,我們都能夠依稀地在底款上看到關于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等傳統的道統思想,更能夠看到“瑞巖”、“文益”等佛家大德的禪宗字詞,甚至還能夠看到“隱居”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映射。除了這一些古代思想哲學的記錄之外,當時的建盞還把中華民族的多元化的休閑文化特色給映射出來。
從底款上的“應春、年、水盞”的刻畫,都能夠看到古人在詩詞辭賦的言語間,更有古建盞的“叮咚”妙曼的音樂。從底款上的“蹴鞠”、“珍玩”等字詞,都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雅致的生活場景。
到今時今日,建盞已經不再單單是一個古藝術收藏品,更是文化、精神相互交融的載體,這也讓建盞更加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