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的氣質與普洱茶的相通之處
時間:2020-04-27 來源:建盞知識
建盞是漢族傳統的名瓷,也是在宋朝時期皇室御用的茶具2016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建盞”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建盞的氣質無疑與普洱茶有頗多相通之處,敦厚、樸實的胎泥,邊薄底厚的坯身,具有良好的保溫性和隔熱性。盞壁上若隱若現的兔毫、鷓鴣斑,自然流淌的釉滴,都與普洱十分搭配。
建盞型制大多口大、足小、底深,盞口面積大,深褐色的盞面闊而敞,最宜賞湯色之美,嗅聞升騰的茶香。昔日的建盞,不是計黑當白,而是為襯托茶色之白而黑。宋徽宗曾說過:“盞以青為貴,兔毫為上。”,一盞玄青,可觀茶百戲、可看水丹青,細密的兔毫網布于盞身,其實是含鐵成分頗高的胎與釉的秘密契約,莫名間,就改善了一盞好水好湯。
好茶皆選水,好水可助茶性,普洱茶也不例外。紅亮的熟茶湯或有些年頭的、湯社轉橙紅的生普洱茶湯傾入建盞,幾十秒后,和其他質材的茶盞比較,建盞里茶湯的滋味就會有些微改變。
盛滿了茶湯的兔毫盞、油滴盞在陽光下盞底會現出瑰亮的光斑,且隨光線角度的變幻,光斑還泛出或藍、或紫、或褐紅的光暈,深秋日午后,用兔毫盞喝茶,無意間把茶盞置于茶桌上有陽光的地方,竟發現茶桌上在盞底影射出一圈銀色之光環,仔細觀察,原來是建盞外壁的釉面反射陽光而得。
嗅香觀色,最后依著芒口小啜,茶湯的溫度依舊,這便是建盞的妙處。冬日寂寥,起爐煎水,手把天目吃普洱,可謂宋風滇韻兩相宜。
通過不同角度的光照,折射出千變萬化的不同的色彩和影像,給飲茶者帶來除茶湯滋味之外的,視覺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