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稱道的兔毫斑盞、油滴建盞及曜變建盞
建盞除純黑釉以外,最受人稱道的是兔毫斑盞、油滴斑盞及曜變斑盞。
兔毫盞是建盞最為流行的品種。兔毫盞的析晶斑紋為黑色釉層中透出均勻細密的絲狀筋脈條紋,形如兔子的毫毛,故得此名。宋代與飲茶有關的詩詞常常歌頌兔毫盞,《茶具圖贊》甚至將十二種茶具之一的茶盞直接畫成免毫盞,可見其標志性地位。
兔毫盞的析晶斑紋為黑色釉層中透出均勻細密的絲狀筋脈條紋,形如兔毫,因此得名。兔毫盞深腹,汪圈足,底足無釉,胎為烏泥色。兔毫斑紋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紋邊界在平而上的變化比油滴大,還存在縱向變化,即有隱有顯,所以兔豪形狀清晰不一,各有各樣。
上品兔毫盞,可以宋徽宗的標準來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即兔毫要直、要長,一根根清清楚楚,從盞邊緣直達盞底。到了現代,一般要求兔毫疏密有致、邊界清晰、有三維立體效果為上。
油滴”盞可以用來形容有如沸騰的油滴一般、呈點狀分布的結晶斑紋的建盞,這樣形容確實比較形象一點。
油滴盞的釉面密布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實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后析出晶體所致。呈赭黃色晶斑的稱“金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銀晶斑者稱“銀油滴”。
油滴是指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小不一,大到3、4毫米,小到1毫米,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繚亂,油滴也是一種結晶釉。
其燒成條件比燒制兔毫盞條件更為苛刻,如果窯溫偏低, 難以形成點狀斑紋;如果窯溫偏高, 斑點又容易流成條形。所以宋代油滴盞的傳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鮮見。
日本著名中國古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1900-1975)在《天目》一書中給曜變做了解釋:“建窯所燒,在掛有濃厚黑釉的盞面,浮現出大小不同的結晶,而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者為曜變……‘曜變’一作‘耀變’,是因為它含有光輝照耀之意。”
曜變天目的斑紋特點:在黑釉中浮現著大大小小的斑點,圍繞這些斑點周圍有紅、綠、藍等色彩光暈在陽光下閃耀著。
斑核看上去像“空心的油滴”,油滴是斑點內有色彩,斑點外全黑,而曜變則相反,斑點外包圍著色彩,斑點內則無彩。故此稱為“斑核”。、而且曜變的斑核并非油滴斑那種均勻分散的狀態,而是會有幾個大小不同的斑核聚成一群的趨勢。不同的曜變盞,聚落趨勢會有差別。
曜變盞的斑核外必然包圍著彩色光暈。這個光暈的色彩不是死板的、固定的,而是會隨著光照角度的改變,變幻出不同的輝彩。在自然光與室內光下觀察,也會有不同感覺。現代陶藝家經過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至今還無人能燒制。目前現存的幾只曜變盞也在日本,被奉為無上國寶。
曜變天目是瓷器家族里特殊的成員,也是最為珍貴的品種。曜變天目的燒制極具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