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仿建盞產品的鑒定與辨偽
現代仿建產品由于采用瓷土、釉料及燒成溫度與古代相近,故胎、釉的化學成分基本一致,紋理也幾可亂真。
建窯自宋末元初改燒青白瓷器,黑瓷工藝隨建窯的衰落而被歷史的塵土掩埋了近六百年之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國內外一批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建盞仿制研究工作。日本的安藤堅、長江秀利父子、林恭助等先生都獲得成功。我國建盞的仿制工作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鍵鷹教授等主持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會公布了仿宋兔毫盞的樣品,并獲得了有關人士的好評。此后,仿宋兔毫盞逐步走入市場。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仿宋油滴盞、鷓鴣斑盞、鐵銹斑盞等也獲得成功,并批量流入市場。上世紀末,帶曜斑的仿曜變天目盞在國內也獲得初步成功,并少量進入市場。
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仿宋兔毫盞、油滴盞不僅大量進入市場,而且作偽手段越來越復雜。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仿建產品一般是在釉面上做簡單處理,即用酸性物質去光,再用黃土涂抹。九十年代以后,在此基礎上,有作偽者還在仿建產品上粘上“土銹”。此外,常用的作偽手段還有接底、老胎新釉等。仿建產品除碗 盞 這類器型之外,還有少量梅瓶、蒜頭瓶、小盅及茶壺等。
仿建盞胎泥有的使用球磨機械加工,使胎骨顯得過于細膩;有的則因粗制濫造使胎骨含砂粒過多而顯得格外粗糙。口沿、底足露胎處雖然經過做舊處理,但肉眼觀察下的新痕跡不可能達到與建盞相同的古樸色調,仍然可以看出新燒的“火氣”。
仿建盞由于使用電動機械快輪工藝或采用模型注漿工藝成型,器表一般比較圓滑平整,器物交接部位注漿痕跡明顯,底足足墻垂直或略內斂,足端呈水平而過于平整。至于有的也利用轆轤陶車手工拉坯成型的仿建盞,由于刻意追仿建盞,風格難免生硬呆板,尤其在器物交接部位顯得不夠自然率意。尤其束口碗,宋代陶工是依靠嫻熟的技術拉坯成型,口沿往內的約束和腹部流暢弧度的連接一氣呵成,無停滯狀況,整體剛健飽滿的作風,至今令人難以望其項背。仿造者可以模仿,難免使形體線條生硬,甚至比例失之準確。市場上出現一些采用殘器修補冒充完整器,可以用金屬刮削聽聲辨認修補痕跡。
建盞釉面上自然形成的一種不完全開裂的現象,仿品的釉面大多較浮亮且亮光渣眼,用酸性物質浸泡者釉面呆板、晦澀,缺乏建盞的柔潤深沉之感;有的粘“土繡”,但不自然。
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較細膩,胎土中會加入粗顆粒石英,沒有氧化鐵含量,胎體表面較平整光滑且較薄,手感較輕飄。
仿品大多不見冰裂紋,出窯后,用化學藥水進行泡制,少數放置爐火焙烤而后置水中,利用熱脹冷縮原理而產生冰裂紋,但裂紋較粗。另外新仿品若用手指輕輕彈擊,發出的聲音比較清脆;而宋代建盞發出的聲音比較深沉。
建盞最大特點就是釉面變幻莫測的斑紋,當然,燒制過程中能夠出現斑紋的首要條件就是胎土含鐵量要高。如果胎土含鐵量高,那么它的耐高溫性能就差,燒制中極易發生變形,甚至開裂。這樣,建盞胎土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就是顆粒狀的石英石等耐高溫的天然礦物。
要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構成一只好建盞的胎。所以,好建盞的胎顏色近深灰或深褐色,胎質較為粗糙堅硬,叩之有金屬聲,這樣的胎土只能取自建陽水吉一帶。